《花束般的恋爱》随笔

本文写于2021年07月27日。观点仅针对影片剧情。我对电影鉴赏不甚了解,此处略去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–

一部文艺青年会很喜欢,但与我的观念背道而驰的电影。

电影拍的细节很真实,前后呼应的线索不胜枚举。虽然有些情节安排略落了窠臼,但是很有生活感,和一定年代感(盲猜编剧是中年男性,有被这种目光凝视的感觉)。整体是很好的影片。

琐碎生活记录得极真实,也把男女相遇相识安排得极幸运。前后呼应贯穿整部影片,听音乐如果分耳机线会听成两首不同的歌曲,翻版的书架,女生想再吃一个烤饭团,上错的parfait就留下我们吃,鸡汤博主写的“开始是结束的开始” ,找工作时高跟鞋磨破脚后跟要贴创可贴(这里太有代入感),工作后的忙碌不想解释又希望对方能懂。

这是恋人相处的常态,但问题并非无解;他们或许有过改变,但依然是原地打转没有打破。

本片和La La Land不同之处是,lalaland是各自追寻理想的道路不同,个人在理想和爱情之间不得不做个抉择;而花束二人并没有十字路口横亘在眼前, 而是共同面对生活变迁时应对得不尽如人意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–

麦上班后需要加班,娟在客厅打游戏外放声音太大,麦自己戴上了耳机让娟可以开外放,而娟选择直接关掉,之后二人直到临睡都没有再说起此事。这是导演安排的一个戏剧冲突,可能是想表达他们都在为对方着想然而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。而像我这般谈过几段无疾而终的恋爱的人,都知道这么做结果并不会好。缺乏沟通的体贴带来的不是宽慰,而是压力。娟会因为自己没能“按自己心意地”打游戏有失落感,麦也会因为一句话让娟没能打成游戏有亏欠感,同时娟又会因为麦因为自己不开心而同样不开心…这是个恶性循环。

前辈去世那一段就更显得错位时空。去世的是麦的前辈,他责怪娟没有“想”陪他聊天;而娟的角度知道前辈有家暴不是值得尊敬的人,所以等到了第二天娟找麦,而第二天麦又不想说话了。其实这里矛盾产生的点,是二人之前从未就自己的朋友圈进行过沟通,所以信息不对称。恋人其实可以有两副视角,一副是自己的,一副是基于二人这个整体的。影片中二人观察世界的视角不同,而又默认了对方视角和自己相同,加上再次出现的“有话不说心里辗转”式沟通方式,才让这个本不是二人内部的(由外界环境引发的)矛盾,成为了分手的前兆。

最后分手的场面,看见餐厅相似的小情侣各自泪流满面,但是依然没有涉及“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”。本片中的二人其实已经很幸运,虽然成长节奏不同,但路径一致,其实应是很好的选择。但是男生在沟通上过于非此即彼,结婚不能解决问题。不该是结婚了再一起变幸福,而是一起变幸福了再结婚;女生过于执着于一成不变,在乎此时此刻的感觉,而忽略了世道变迁和人心易变。最终二人走到了尽头。

而分手之后的三个月同居,有些“回光返照”的滤镜了。工作繁忙的麦忽然就有时间陪伴娟了,而娟也不再心中郁结了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–

其实整部影片下来,二人的恋情走向没有经济上的困难,甚至不是人生阶段的不同步(从毕业到工作到考虑结婚还是很一致的),只是沟通上实在有问题,“心有成见而不宣之于口”这很要命。

但其实破解方式很简单,推掉的事记得改约,拒绝的事记得补偿,变动的事记得告知,真实想法记得坦诚。可惜片中二人每次吵架都侧重在情绪宣泄,既没有找到问题根源,也没有商量解决方案。只是在宣泄完把这一页“翻过去”,本质上是个休止符,下一次还会因为同样的原因吵架。

很多选择不是非此即彼,而是可以有替代方案的。在同一时间可能只能二选一,但是在时间维度上可以调整先后。比如周六出差或陪你看展,并非“出差就不能陪你”,可以是“出差回来再陪你”,甚至是“这次没法陪你 出差给你带些礼物当作弥补”。比如不能陪你看电影,可以自己去看回来跟你说剧情,或者两人一起在家网上看。比如没时间见朋友,可以改成电话聊,甚至不想见也可以请对方传话。(另:老夫妻的面包店关门那里,麦的前后变化太大,从听电话就能感觉出娟在哭坐电车去接她,变成对有纪念意义的地点关门了也无动于衷,有些不能理解。如果不是迟钝如斯,就是刻意忽略,但刻意忽略好像不是本片本意。另一解释是工作太累,但是之后回家二人也没聊起面包店,再一次就这么过去了。)

对方和生活不可能一成不变,也不是要么拒绝改变、要么降低标准,长久的关系是需要在变化之中不断爱上对方的。爱与关系本身都是动态变化的,人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地,所以二人如何应对彼此的变化,这是一个课题;而同时外界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,比如关门的老夫妻面包店、出道的餐厅服务生、出新书的作家,所以二人如何共同应对世界的变化,又是另一个功课。

可是他们什么都没做。并不是“矛盾”让关系变糟,而是“矛盾产生了却什么都没做”才让生活一路滑了下去。

我身边一位朋友说过,他曾经错误地认为“矛盾产生时关系就结束了”。这句话印在我脑子里很久,在看本片时多次想起这句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–

最后是个人想法。

有人曾对我说,恋爱时如果翻底层逻辑太痛苦,不如难得糊涂。我倒是觉得喜好一致未必就是同类,越是走近的人反而要翻。一个人的底色可能与生俱来,终生都难以改变,我们一生是在寻找与自己契合的人,而不是呕心沥血去改变不能相合的人。

有人是镜像,有人是太极。镜像不可合,而太极可合。这是两种不同的相似。

close-alt close collapse comment ellipsis expand gallery heart lock menu next pinned previous reply search share star